欢迎访问广东省怀集县人民法院官方网站!
今天是: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
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院动态 > 法院动态

时隔半年,这对父女终于“见面”了……

  • 来源:原创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5-10

“爸爸!”一声稚嫩的童音从手机另一端传来,时隔半年,陈华(化名)终于听到了女儿雯雯的声音。这半年来,陈华多次要求实行探望权,与女儿相聚,均被前妻孟玲(化名)拒绝。

如今,父女终于可以在“云端”相见。

看着女儿的笑脸,屏幕两端,曾经的两位爱人眼角泛起了泪花。

怀集法院执行局里,执行干警李成彪静静地见证着陈华父女的“云端”相见。

“云探望”破解“见娃难”,既是怀集法院巧解探望权纠纷的有益尝试,也是保护双方当事人情感利益和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“双赢”。

咫尺天涯,见娃难


2024年10月,在上级法院的主持下,陈华与孟玲自愿达成离婚协议。协议中明确约定女儿雯雯归孟玲抚养,陈华享有探望权,探望频率为每周一次以及每年暑假期间的一个月,孟玲有义务协助陈华探望。

“过几天就是周末,你带雯雯到我这儿来吃顿饭吧。”

“不去了,她要上兴趣班。”

协议生效后,陈华多次向孟玲提出,希望她可以每周带着雯雯到他居住地方团聚。孟玲却以工作繁忙、雯雯上学等理由一一回绝。无奈之下,陈华向怀集法院申请探望权强制执行。
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子女探望权的履行与执行一直以来都是婚姻家庭纠纷中的“难点”。干警李成彪长期在执行一线工作,深知探望权的背后,是理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羁绊。

他当即电话联系了孟玲,却得知母女俩在协议生效前便回到了孟玲的老家广西桂平生活,雯雯也已经在当地读书。在交流过程中,李成彪感觉到孟玲因离婚一事仍旧心存芥蒂,故对陈华探望雯雯一事表现得比较抗拒。

“我和陈华都已经离婚了,现在雯雯归我抚养,他就别来打扰我们生活了。”得知孟玲冷漠的回复,陈华心生不满,“雯雯也是我的女儿啊!无论用什么办法,都要让雯雯和我见面。”


每周一次的探望,因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,变得愈发“难以相见”,而案件的执行也陷入了僵局。

“云端”探望,爱连线

涉未案件的执行,既要解法结还要解心结。那怎样才能打消彼此心中顾虑,减少双方在孩子抚养探望问题上的冲突呢?


李成彪依托怀集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,邀请县妇联工作人员结合案件情况开展家事调查、心理调适等工作,寻求破局解法。

刚开始,孟玲总是以工作原因、女儿太小、距离太远等理由试图搪塞敷衍法院执行,但经过多次的电话沟通和心理疏导,孟玲渐渐卸下心防,对探望一事也没有开始那么抗拒。


“雯雯妈妈,雯雯还年幼,生活上需要更周全的照料。如今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呵护,对孩子而言是一大缺憾,这或许会成为孩子内心深处难以磨灭的印记,长久地影响着她的情感与行为。”

李成彪鼓励孟玲从“对抗夫妻”向“合作父母”转变,以身作则、树立榜样,帮助引导孩子形成积极、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。

“李法官,您说得对,婚姻可以终结,但亲情不能割裂。雯雯的健康成长不能缺少父亲的陪伴。”

终于,孟玲放下内心芥蒂,同意陈华探望雯雯。

同时,李成彪也在积极做陈华的思想工作:面对面的探望不是维系亲情、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,探望方式可以灵活多样,切勿因大人间的纠葛给孩子带来困扰和负担。

在征得陈华和孟玲同意后,李成彪建立了三人微信群,陈华和孟玲在线上对探望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和确定。在李成彪的不懈努力下,陈华通过“云端”见到了阔别大半年的雯雯。

“雯雯乖,下个周末爸爸妈妈带你去放风筝。”“好!那我们拉勾哦!”

天真烂漫的笑声在房间内回响,李成彪感慨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
孩子成长的每一步,都需要父母的参与。

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施行以来,怀集法院主动延伸司法审判职能,与县妇联联合签署《关于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》《关于设立家庭教育工作室工作机制》等制度文件,创新“法院+妇联”联动工作模式。依托家庭教育工作室,在涉及未成年人探望权、抚养费案件中,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督促和引导父母正确履行家庭教育和监护职责。

自工作室成立以来,已为178名家长提供了专业指导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,为孩子营造更为健康的成长空间。

相关报道